第一主审简介
杨云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华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微生态组第一届组长,中华消化病学院第二届院长,中华消化内镜分会第五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分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亚太消化病学会常务理事,世界胃肠病组织科学委员会委员及任命委员会委员,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等。英文杂志JDD、JGH Open副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总编等,SCI 收录杂志Gastroenterology、Gut、AP&T等编委。从事临床、科研工作30 余年。临床特点:消化系复杂疑难病诊治;微生态移植治疗系列技术 ;治疗 ERCP、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等。研究方向 :肠道微生态 ;软镜机器人。在消化内镜新技术应用、肠道微生态移植治疗方面做出一定新的工作。以第一发明人设计发明软式内镜机器人,实现了机器人异地远程操作胃镜检查、国际首例机器人人体胃镜检查等开创性工作。先后承担“863”项目首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任务。发表论文 300 余篇,SC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
第二主审简介
郭志,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现为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教授,兼任国际冷冻学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第一、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主任委员(第一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第十三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
会放射学分会介入诊疗专业委员肿瘤介入学组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天津市医学会理事,天津市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一届)。《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肿瘤介入治疗与影像诊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肿瘤介入治疗方面成绩显著,尤其在前列腺癌、小肾癌冷冻技术方面贡献突出。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1 项,国家自然基金 2 项,天津市自然基金 2 项。发表文章 140 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的论文 30 余篇 ;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2 项 ;培养硕博研究生 50 余名。
第一主编简介
于晓辉,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四川大学。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二病区主任,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专科建设与医学人文协作组副组长,甘肃省医师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甘肃省医师协会消化内科医师分会理事,甘肃省医学会病毒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Gut杂志(中文版)、《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疑难病学》杂志编委,《中国肿瘤临床》等杂志特邀审稿人。长期致力于急慢性肝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肠道微生态紊乱相关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工作,临床经验丰富;熟练掌握胃肠镜及镜下息肉切除、止血、曲张静脉套扎和硬化等微创技术;对急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癌变机制、良恶性肝脏肿瘤的微创介入及肝癌的分子靶向临床和基础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最早在本地区开展肝硬化增生结节癌变的临床诊治工作,为遏制肝硬化不良预后做出不懈努力。主持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6 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60 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 8 篇。获省及军队以上科技进步奖 10 项。主编专著 2 部。
第二主编简介
吴开春,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三级,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为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学术骨干。兼任世界胃肠病组织(WGO)常务理事、科学委员会委员和教师培训委员会委员,亚洲教育事务专员,亚太地区消化病学会(APAGE)常务理事,中华消化系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消化系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消化系病学会主任委员。曾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及课题 20 余项。发表的被 SCI 收录的论文 220 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2 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 5 项。
第三主编简介
聂勇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为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十科主任,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慢病专项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和肿瘤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2009 年留学耶鲁大学医学院。担任Proteomics Clinical Application等国际和国内杂志编委。临床专长于肝病、肠道疾病的诊治,胃肠道肿瘤诊断和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肝脏能量代谢与疾病、肿瘤耐药转移机制、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的临床转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重大合作项目负责人,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ureCell Biology、Journal of Cell Biology、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Autophagy等相关领域权威杂志发表的被SCI 收录的论著 30 余篇,被他引 3300 余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 1 项。
第四主编简介
徐美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胆胰内镜亚专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肿瘤学组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NOTES 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消化病分会秘书,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胃食管静脉曲张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 ERCP 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目前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内镜微创治疗,擅长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包括 ERCP 治疗胆胰系统疾病、ESD 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超声内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硬化治疗以及各种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和支架治疗等,是国内最早开展 ESD 治疗消化道早癌、POEM 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专家之一,在国际上首创发明 STER 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肠梗阻及难治性食管狭窄内镜下支架的治疗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 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 2 项,上海市及复旦大学其他科研项目 4 项,总科研经费 200 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50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的论文 30 余篇。获 2013 年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银奖、2014 年中山医院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 2 项、发明专利 1 项,其他学术奖项 7 项。主编和参编医学专著十余部。多年在全国和西部地区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推广工作,尤其对于甘肃省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第五主编简介
程树群,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为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六科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青年人才,军队创新工程拔尖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
兼任海军军医大学门静脉癌栓专病诊治中心和门静脉癌栓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转化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疾控中心肝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肝癌协会、欧洲肝病协会、国际转化医学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肝肿瘤外科及肝癌转移的转化医学研究,每年主刀肝癌切除300 余例,并长期专注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临床上提出的肝癌门静脉癌栓分型被国际外科界称为“程氏分法”,有助于指导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科学规范治疗 ;提出门静脉癌栓术前放疗再降期切除并三维数字成像指导手术,明显提高了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时间 ;提出肝癌患者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降低肝癌术后复发、提高总生存率 ;对中晚期肝癌如 BCLC-C 期患者实施创新的系统化疗,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2015 年 9 月作为负责人在国内推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专家共识”。2016 年制定并在国内外推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首次建立的能模拟人门静脉癌栓发生的两株细胞系 (CSQT-1、CSQT-2) 为门静脉癌栓基础研究提供了工具和动物模型,并在门静脉癌栓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了多个分子靶标和重要信号通路。以第一责任人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肝炎肝癌重大专项、“973”项目子课题等项目十多项。在J Clin Oncol、Hepatol、Nat Com、J Hepatol,Cancer Cell、ClinCancer Re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 多篇,其中被 SCI 收录的论文 70 余篇。主编专著《肝癌门静脉癌栓治疗》。授权发明专利十多项。作为主要成员获 2012 年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 1 项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1 项。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军队创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上海市新百人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等人才项目。获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全军育才奖银奖。
序
众所周知,消化系统疾病是人体各个系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群。过去由于基础医学发展相对滞后,相关检查及检验手段落后,以及信息技术未能与临床诊治接轨等诸多原因,使得消化系统的许多疾病难以明确诊断而成为疑难疾病,这影响了临床医师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基础医学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临床一些疑难及少见疾病的诊断成为必然。尽管如此,还是有某些疾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被临床医师充分认识,以致造成临床的误诊与误治,这不但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心身痛苦,也制约了临床医生诊治水平的提高。为此,于晓辉等5位主编及多位副主编、编委于 2018 年出版了《消化系统疑难及少见病例临床荟萃》,为广大临床一线医生解决了燃眉之急。时光如梭,2021 年本书的主编们为使该书更加完善,特意对上书进行了修订工作,并增加了一些消化系统疑难及少见病例。据我所知,除该书之外,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相同的书籍出版,所以这些都说明撰写并出版本书既是客观需要,也是广大临床医师的迫切需求。主编于晓辉、吴开春、聂勇战、徐美东和程树群都是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知名专家,他们基础知识扎实,科研实力雄厚,临床经验丰富,人文情怀厚重。5 位教授着眼于提高消化系统疑难及少见疾病的诊治水平,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解除患者疾痛、提升临床医生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汇集全国 28 家医院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胸外科、介入科、影像诊断科、血液科等诸多科室的 110 份疑难及少见病例,撰写编辑成《消化系统疑难及少见病例临床荟萃》呈现给广大读者,丰富了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内容,尤其对于提高临床一线医师的诊治水平、开阔临床诊治思维和眼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时隔三年,他们再次进行该书第二版的编辑和发行,继续秉承为临床一线服务的初心,丰富和更新了该书的内容,满足了广大读者日益增加的临床需求。
另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院院长刘冰熔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梁洁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王瑞玲教授、北京同仁医院的张川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沙卫红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姚萍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德奎教授等众多专家,以及在临床一线工作的青年医生和研究生们,为该书的撰写完成提供了大量的病例,彰显出这个编辑团队的整体实力及水平。该书内容丰富且实用,我坚信该书的再版一定会被广大医者欣喜接受,并为消化系统疑难及少见疾病的鉴别及诊治提供重要的借鉴。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 年 3 月 27 日
前言
消化系统疾病是涉及人体系统和器官最多的疾病群,无论是食管胃肠疾病,还是肝胆胰脾疾病,无论是炎症性疾病,还是良恶性肿瘤,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尤其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渗透到基础和临床医学,以及先进的检验和器械检查进入临床诊断,使得消化系统的大多数疾病的诊治成为必然。尽管如此,还有少数消化系统疾病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检查手段有限、发病率低下等种种原因,其诊断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困扰了临床医师的诊治思维。收集、分析和总结消化系统疑难及少见病例成为必然,本人深感有责任和义务编写一本书以适应临床需要,为此,特邀了国内众多知名医院的专家及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出版了《消化系统疑难及少见病例临床荟萃》。该书病例达110 份,参编人员达 100 人,并承蒙吴开春、聂勇战、徐美东、程树群 4 位教授作为共同主编,张川、王瑞玲、沙卫红、刘冰熔、白飞虎等教授作为副主编,以及众多临床一线医生和研究生作为编委,为该书的撰写提供了大量的病例,并付出了一定的心血和精力。同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为编辑此书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并亲自为该书作序。该书一经推广,得到广大一线临床医生们的喜爱和好评。时隔三年,本编辑团队本着持续为临床一线服务、不断更新知识的理念,特此修订并再版该书。同时,邀请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梁洁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张久聪等人作为新增副主编,他们均为该书的再版提供了珍贵的病例,并为该书第二版的编辑工作付出了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消化系统疑难及少见病例》(第二版)仍立足于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服务的宗旨,力求对疑难及少见病例概念明确,诊断思路清晰,使广大临床工作者阅读后对疑难及少见病例的认识、了解、领悟和实践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能对疑难及少见病例做到正确诊断、合理治疗,从而加快提高消化系统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
参与本书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都是活跃在临床第一线的专家、医师和研究生,每人都提供了宝贵的病例,并做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查阅和病例修改,确保了书中每份病例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书中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妥和纰漏之处,敬请读者和同道批评指正。
2021 年 3 月 28 日
Copyright © 2022 中国医学著作网 医步(北京)医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02351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