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
陈俊,男,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凯斯西储大学心境障碍项目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创新医学教育系兼职教授。
兼任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常务理事、亚洲区主席,环太平洋精神病学家学会(PRCP)杰出会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CSP)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委员,中国医促会(CPAM)医疗质量控制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CPAM)睡眠医学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精神卫生和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内观疗法学组副主任委员,世界双重诊断协会(WADD)中国分会副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境障碍的现象学和治疗学,包括使用认知影像学、遗传影像学等手段寻找心境障碍的生物学标记物,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寻找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复发预测指标,使用强化基于评估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加合作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项目、上海申康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市级医疗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国家级和市局级科研项目。此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 863 计划,国家十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绪与记忆环路重大专项培育项目等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杂志副主编。发表论文上百篇,其中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 SCI 期刊论文 16 篇,参与发表 SCI 期刊论文 40 余篇,发表中文论文25 篇,参与发表中文论文 50 余篇,参编著作 17 部。
序一
首先想说的是,国外精神心理类似案例集(case book)的书很多,像著名的 Case Files 系列之 Case Files :Psychiatry 已经出到第六版。案例集的用途多是两种情况,一是作为新出炉的诊断标准的演示说明,有时还有好几种,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第 5 版相关的就有 DSM-5 Clinical Cases,Learning DSM-5 by Case Example 或 是 Casebook for DSM-5,旨在让医生能及时掌握最新诊断体系的精髓要义 ;二是服务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年轻医生,因其临床经验有限,读这类书可以增长见识,如 Case Files :Psychiatry 以 60 个真实病案来说明基本概念,每个病例包括完整的讨论、关键词的定义、对提问的正确答案的详尽解释、参考文献等。当然,属于精神科医师自传体式的书也不少,讲述个人行医体验、打消大众对精神科及精神障碍的神秘感。
好的案例集都是让读者首先走进人类生活的复杂现实,或语境,让人理解此时此地此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而不是简单地记住某个事实,它也有助于把晦涩难懂的概念转变为清晰明了的例子。
《精神心理科病例精解》是一本写得很用心的书。通览全书,我有这样的体会 :
1.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来自临床第一线,年龄、性别、背景和生活条件各异,从儿童青少年到老年人,从门诊到住院。
2.专家的诊断和治疗以循证为依据,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3.以最新的国际公认诊断体系进行诊断,是国内首个采用《疾病和健康有关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 11 版(ICD-11)之第 6 章精神、行为和神经发育障碍和第 7 章睡眠—觉醒障碍诊断标准的案例集,个别延伸至第 8 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助于从总体上理解把握 ICD-11 的诊断架构 ;有些诊断是自 ICD-11 才开始出现的,如混合性抑郁焦虑障碍,对转变诊断观念有帮助 ;有些案例出现多重诊断,这是以往比较少见的。
4.病例呈现形式和内容简明易懂。案例格式十分规范 :病历摘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诉、现在史、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精神状态(精神检查)与症状评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计划和治疗方案依据 ;诊疗过程 ;对病例的分析和病种的介绍 ;由另一位专家进行案例点评,最后附上参考文献。文中给出示范性常规筛查工具,为患者诊断治疗提供了方便的清单。
5.案例涉及的障碍和疾病覆盖范围较广,并提供了在一系列治疗场景中的相关经验 :咨询中心,专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性医院门诊、病房,联络会诊服务等。
6.治疗方案及其原理依据当今先进的以循证为依据的个性化治疗,参照了国际公认的指南推荐,如 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CANMAT),也包括国内权威的指南如《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诊断试验、精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心理教育、技能训练和转诊服务。
总之,《精神心理科病例精解》可以作为一本精神科医生、护士、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很好的补充教材。当然缺陷在所难免,如个别病例诊断或鉴别诊断依据偏简单,参考文献偏少,痴呆案例的影像学图片因印刷版面所限,不十分清晰,不过整体上瑕不掩瑜。
这本书的作者群,正是以“70 后”为主打,在中国精神心理领域当前最活跃的一批中青年专家,有幸目睹他们一路成长起来,各自成为精神心理领域医教研防某一领域、方向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专家名家。精读此书也是对我自身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新充电,相当于接受了一次继续医学教育,获益良多,谨写此序,作为一点读后感。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2021 年 10 月于上海
序二
多位志同道合的精神科专家,也是我多年的学友和朋友。他们临床实践中常常关注并思考如何提高精神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性,以及不同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怎么样同质提升。为此,他们一拍即合,统括真实世界临床工作中多个典型案例,撰写成《精神心理科病例精解》,系统呈现精神疾病的诊治过程,希冀对各级临床医师以启发,给患者带来更合理、更有效、同质专家水平的帮助。善莫大焉!
长期以来,精神科临床工作面临着诸多困惑和患者未满足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精神疾病的异质性,各类别精神障碍缺乏明确的病理性靶标。因而在疾病识别、评估、诊断方面往往常常不够客观、各说其是,而治疗方面则不够规范、五花八门,其结果导致精神疾病患者难以获得良好的转归与结局。众所周知,面向医学生的《精神病学》教材更多的是系统阐述公认的学科理论和精神疾病较为确定的主要发现,除外面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精神病学》教材有所涉及临床案例,大多数教材鲜有介绍具体案例的诊治过程。鉴于此,《精神心理科病例精解》应运而生,通过真实世界鲜活的临床病例,充分展现和演示具体精神疾病的临床特征、评估要点、诊断思路、治疗选择,并对应点评分析,既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方式,更是年轻精神科医生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
《精神心理科病例精解》选题接地气、布局从实际、编写甚用心。通过精神科临床门诊或住院、不同病种、不同人群的真实案例,将专家们依托评估的分析思路、遵照体系的诊断过程、基于循证的治疗计划一一展现,让年轻医生读者可以更顺畅、更简单地抓住要点、掌握诀窍、提高技能,理解精神活动的复杂性,梳理病理心理的异常表型,提炼精神障碍的诊治思路。
从加快年轻精神科医生的培养,到实现患者康复的共同需求,迫切需要更多类似《精神心理科病例精解》这样的专著,以补充教材、诊断手册、治疗指南等的过于理论化的短板,有迹可循地指导临床工作。该书可供精神科医生,尤其是刚进入规范化/ 专科化培训阶段的年轻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士、社工与康复师,全科医师,精神病学 /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学习研读。
本书作者是当前我国精神心理领域思想活跃、颇有建树的一批中青年专家,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历,见识更与国际接轨,是我国精神医学界知名度和影响力俱佳的专家学者。期待读者们从他们的著作中获益,勤练内功,提升能力,更好地造福于广大的精神疾病患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21 年 10 月于上海
前言
时光荏苒,依稀记得第一次踏入“600 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大门是2000 年本科临床实习。初次接触精神科临床工作的我,一边翻着厚厚的精神病学教科书和各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一边面对病房里那些有着生动、鲜活精神症状的患者,总感觉精神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的深奥,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够友好。随着自身经验的慢慢累积,经过了“看谁都有点精神病的”自恋期,我开始真正意识到,精神病学的魅力和挑战所在。我们面对的患者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哪怕是同一个症状在不同患者身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综合患者、家属和照料者的病史和观测,进行个体化评估和治疗。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判断病和非病已很有难度,在目前没有生物学标记物的基础上明确诊断就更加扑朔迷离。所以,一个好的临床案例能够让医生对于疾病有明确的代入感,详尽的鉴别诊断更是提高医生临床诊疗思路的利器。国内外一直有各类精神科临床案例集,但是贴合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诊断标准 ICD-11 相关的案例集,目前还没有。
在一个雨后的清晨,编著一本和 ICD-11 诊断同步的新临床案例集——这个想法在我脑海中震荡。做一个决定容易,但编制过程需要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支持。在本案例集中,每一个案例都倾注了各位同道的心血,从案例的选择到专家点评,各位编委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付出了辛勤劳动,最终才有了现在这本内容精彩丰富、值得每一位精神科医师持有的案头书。本书共 35 个案例,案例诊断贴合新的 ICD-11 诊断框架,每个案例都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精神科专家提供。案例内容包括从病史概述、诊断及鉴别诊断、诊疗经过及随访、病例分析、疾病介绍、专家点评等几个部分进行描述。经反复修改,保证了案例既有客观临床病史资料的呈现,同时也有医生的临床诊断分析和个人经验总结,以及关于该疾病最新的诊疗思路。每个案例的专家点评更是提纲挈领,切中关键。希望这本案例集的出版能帮助到每一位精神科医师,特别是年轻精神科医师,能更准确地把握新的诊断标准,更好地治愈我们的患者。感谢本书的名誉主编徐一峰教授和方贻儒教授,在百忙之中给予悉心指导和严格审核,并为本书作序 ;还要感谢副主编马现仓教授、朱刚教授和胡少华教授在编著过程中出谋划策,让本案例集更加贴合临床应用。此外,还要感谢临床案例的每一位提供者和指导专家,是你们一次次的修正,才有了本案例集的精彩内容。最后,本案例集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一并致谢。编 者
Copyright © 2022 中国医学著作网 医步(北京)医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02351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