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案例·心血管内科罕见疑难疾病病例精解》图书编写座谈会纪要

时间:2023/3/15 14:43:11  浏览次数:348次

2023年3月8日晚8点,《中国临床案例·心血管内科罕见疑难疾病病例精解》图书编写座谈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本书主编刘震宇教授、史冬梅教授、李静教授以及副主编陈未教授、于雪教授、祖凌云教授、郭彩霞教授、叶绍东教授、吴炜教授、郭潇潇教授等专家学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张树总编及中国医学著作网崔志军主任等相关工作人员应邀参会。




首先,由本书第一主编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心脏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震宇教授致辞。刘教授具体介绍了本书的编委会成员,包括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心脏病学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同仁、北京其他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各位专家将汇总各自在心血管内科罕见疑难疾病的诊治经验,共同编写本书,旨在提高全国同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临床诊治水平。刘教授对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



接着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张树总编致辞。张树总编介绍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相关情况,目前已经与众多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相关专业领域的病例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医学及出版领域的高度认可与广泛好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隶属于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作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有充沛的馆配及发行资源,众多病例精解图书的出版与发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根据会议安排,中国医学著作网崔志军主任首先感谢第一主编刘震宇教授及各位专家学者对本书的支持与认可,感谢出版社张树总编的指导与重视。然后介绍了本书编写的具体事宜,包括编写意义、图书结构、编委会组成、图书特点、病例体例、版本字数、时间安排等,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心血管内科领域的品牌书、工具书、案头书,真正实现名院、名科、名医、名社。


在本书第一主编刘震宇教授主持下,本书编委会主要成员对本书的编写工作讨论发言。首先刘震宇教授提出问题,对于本书作者已经发表于学术期刊的病例,可否用于本书?经商议,在学术期刊发表过的病例由于体例不同,再次用于出版图书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在相应病例内容的“参考文献”中注明已发表病例的相关信息。杨德彦教授、陈未教授、叶绍东教授相继就版权问题发言。本书收录的病例是否可以再在其它期刊或图书发表出版?收录之前已发表过的病例是否涉及查重问题?已发表的图片收录到本书是否涉及侵权问题?最终决定,将版权问题整理形成文件,供各位老师专家参考。吴炜教授发言。非常认可在本书中添加视频,效果将远胜于图片,读者看起来更为直观,更方便临床医生参考学习。关于病例体例的讨论,刘颖娴教授、李静教授、叶绍东教授、陈未教授、郭潇潇教授、郭彩霞教授、于雪教授、祖凌云教授、田新利教授相继发言。关于病例讨论部分,由于字数太多,是否可分成几个问题,以添加小标题的形式进行编写?是否可以根据每个病例的特点,对病例体例做细微的调整,同时尽量与全书的体例保持统一?确定自己病例名称后是否要统一列举出来,以决定是否适合收录到本书?相同专业领域的病例是否可以归成一类共同编写?为充分挑选病例,建议每位专家提供2-3个病例。是否要对病例体例每部分的字数做出界定?是否要把小标题写的更精确一些?目录是否要分大类?图和表是否有数量限制?同类型病例是否可以放在一起分析?题目不出现病名是否会乱?建议先按照模板编写,达到收录标准后再进行二次润色。关于以上问题,最终达成一致,用一周的时间,每位专家提供2-3个病例及该病例的亮点,由主编、副主编、学术秘书进行筛选,以保证病例质量并避免重复。至于编写细节,建议定期召开编委会工作会议,商讨确定编写事宜。





本书第一主编刘震宇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各自科室、医院的优势,精诚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出版心血管内科领域的精品图书。最后,与会人员线上合影留念,共同祝愿本书的编写出版能够提高心血管内科领域的学术水平,提升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治能力,以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欢迎广大医学专家参与编写《中国临床案例系列精品丛书》


汇总临床典型病例    编写出版精品图书

实用性•权威性•代表作

名院•名科•名医•名著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电话:13803336422(同微信)

邮箱:cuizhijun1972@163.com

网址:www.医学著作网.com

Copyright © 2022 中国医学著作网 医步(北京)医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02351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