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
李世亭,男,1968 年生,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主任,中央干保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务工匠、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兼任世界颅神经疾病外科医师联盟主席(WNFCND),上海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urgery、Clinical 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颅神经疾病的微创治疗:①建立系统性颅神经疾病解决方案,开展多项手术技术革新与应用。采用经小脑裂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使损伤岩静脉的概率从 30% 降到 5%,手术并发症由 12% 降至 2%;应用五区减压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治愈率超过 95%;采用茎乳孔区面神经松解术治疗痉挛性面瘫后遗症,有效率超过 80%;采用舌下神经与颈神经联合移植治疗完全性面瘫,大幅降低舌肌萎缩程度;采用联合三叉神经及面神经梳理术治疗眼睑痉挛及梅杰综合征,开启了梅杰综合征外科治疗先河,手术疗效达到 80%。应用 MVD 治疗外展神经麻痹及上睑下垂,获得了满意的疗效;②突破电生理监测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术中实时监测能力。发现 ZLR 波的存在,建立 ZLR 波监测技术,成为术中唯一客观定位责任血管的技术;建立双重 AMR 监测技术,解决了术中 AMR 稳定性低的难题,提升了监测敏感性与可靠性;③探索发现交感神经在颅神经综合征发生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交感神经桥接学说”,成为颅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三大主流学说之一。牵头制定 5 项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6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130 余篇,主编专著 7 部,参编专著 16 部。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两项)、上海市生命科学奖、上海市医学银蛇奖等。
唐寅达,男,1986 年生,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神经外科解剖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颅神经疾病、颅底肿瘤的诊疗工作,擅长 MVD 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颅神经外科修复。长期致力于颅脑解剖研究与教学工作,《Rhoton Collection 解剖视频系列》、《Ribas 解剖视频系列》和《Ugo Fisch 教授 3D 侧颅底解剖教程》的中英双语字幕听译者,“neuroDADA 的神外笔记”公众号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1 篇,其中 SCI 收录 17 篇,主译专著 1 部,参编专著 12 部。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朱晋,男,1983 年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第二十一届团委书记,神经外科党支部副书记、科主任助理,云南省盐津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挂职)。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疾病专业委员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学组委员、秘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秘书,《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专家。长期从事颅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和神经修复方面的基础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20 余篇,参与编写并出版颅神经疾病专著 4 本。以第一责任人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以第一责任人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项目”面上项目 1 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 项、上海市科委引导类重点项目 1 项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项目”重点项目 1 项。曾荣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培养、“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 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
前言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我国每年有大约 60 万以上的新发面瘫患者,由于治愈率很低,人群患病率非常高,据统计我国有超过 3000 万的面瘫患者。导致面瘫的原因有很多,以外伤、炎症、病理性及医源性面瘫最为常见。面瘫的分类有很多种,首先可以按照面神经损伤的部位将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及周围性面瘫;其次可以根据导致面瘫的病因不同,将面瘫分为外伤性面瘫、感染性面瘫、病理性面瘫、医源性面瘫、中毒性面瘫等;根据面瘫的严重程度又可以将面瘫分为轻度面瘫(HB Ⅰ~Ⅱ级)、中度面瘫(HB Ⅲ~Ⅳ级)、重度面瘫(HB Ⅴ~Ⅵ级);根据面瘫发生的时间可将面瘫分为急性面瘫(2 周之内)、亚急性面瘫(3 ~ 12 周)、恢复期面瘫(4 ~ 12 个月)、晚期面瘫(1 年以上)。面瘫的常规诊断并不难,但是一个全面正确的面瘫诊断并不容易,临床上误诊误治的患者也很常见。这就需要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多项电生理学技术评估以及影像学辅助扫描,电生理学评估主要明确面瘫的程度,影像学检查主要明确面瘫的病因,尤其是薄层 CT 及 MRI 检查更加有助于发现体积较小的病灶,能够降低误诊的风险。面瘫的治疗涉及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科、五官科、口腔科、针灸科、中医科等很多学科,治疗方法五花八门,治疗理念莫衷一是,迄今仍然缺乏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的诊疗规范,各家医疗机构及专科门诊只是根据自己熟悉的技术来进行诊疗,限制了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面瘫总体上的治疗效果,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医疗难题,也对医疗管理部门提出了挑战。面瘫诊治中常见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 6 个方面:①对面瘫的危害认识不足,当面瘫发生后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其他重要的工作,没有及时去接受医治,致使自己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这种情况多见于担任重要工作或者身居重要位置的人员;②错误地认为面瘫就是感冒,由于很多患者是在感冒之后发生的面瘫,所以错误地将面瘫的症状认为是感冒加重的表现,错误地认为只要治好感冒就会好的,致使自己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③认为面瘫是不治之症,有些患者当面瘫发生后错误地认为是自家的风水不好,或者认为是由于自己做了什么坏事所致,自己会去烧香拜神求佛,这些错误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④乱诊乱治,当面瘫发生后随便找一家私人小店接受诊治,甚至会接受一些家传秘方的治疗,而且经过长时期无效治疗后患者会对治疗丧失信心,很多患者到后来干脆就不去治了;⑤长期就诊,但始终都不知道面瘫的原因,这种情况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很多患者发生面瘫之后也会积极去接受治疗,但是根本不想自己为什么会患上面瘫,所以也没有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其实很多时候治疗方法并不正确,自然治疗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等到很多年过去了,经过正规检查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面瘫是由于颅内的肿瘤所致,过去长期的治疗根本就不正确,而且面瘫的最佳治疗时期也已经错失,后悔不已;⑥惧怕手术、错失治疗时机。临床上也有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面瘫通过保守治疗都能治好,根本不需要什么手术治疗。其实不然,因为导致面瘫的原因有很多,像颅内听神经瘤、胆脂瘤、脑膜瘤等都必须手术治疗,而且面瘫的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比如面神经炎后的轻度面瘫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但是如果是Ⅵ级面瘫,则需要急诊减压手术辅助治疗,再比如面瘫后遗症一旦形成,保守治疗根本就没有任何治疗作用,只能选择手术治疗了。因此,所有面瘫的患者都应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科学详细的检查与评估,明确面瘫的真正原因,并按照医生的建议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让人欣喜的是,目前面瘫的诊疗技术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治疗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围绕面瘫诊治的多个专家共识已经发表,面瘫诊治技术培训班也在蓬勃开展。比如 EMG、ENoG、AMR、F 波、插入电位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面瘫发生后的全脑 MRI、岩骨薄层 CT 扫描、以内听道为中心的薄层MRI 扫描也成为临床常规,针对面瘫患者的全面查体、House-Brackmann 分级评估、FNGS 2.0 评估体系(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已经从静态动态及后遗症等多角度进行系统检查,这些技术的联合应用提升了面瘫诊断的正确率。当然,面瘫的治疗技术也有了显著进步,比如应用舌下神经与 C1 神经联合移植代替原来的舌下神经或者副神经单一移植技术,术后供体神经的功能得到有效保留,提升了面瘫患者总体的生活质量;应用茎乳孔区面神经松解术治疗痉挛性面瘫后遗症开创了该疾病外科治疗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面瘫后遗症的大部分症状;采用 4 针缝合技术固定颞肌瓣于鼻唇沟,术后鼻唇沟的外观及患者感受度有了明显改善;神经鞘管在面瘫患者周围支减压中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局部粘连发生的风险,有助于功能的快速修复;神经桥接技术与旁路技术也为一些复杂面瘫患者带来了希望。因此,及时总结各类面瘫患者诊治中的经验与教训,并能在全行业内推广应用就显得势在必行,具有迫切的社会需求与现实意义,这也是撰写这本案例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家对面瘫患者的重视与关注。本书共计 21 章,内容涉及面瘫诊治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临床真实病例的详细介绍及专家点评来展示不同类型面瘫患者的处理原则与技巧,展示各类先进治疗技术的实际应用。本书的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总论与各论。总论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主要介绍面瘫患者的系统评估、电生理学评估、手术时机选择与功能修复技术的发展过程。各论部分重点介绍不同类型面瘫的处理技巧,包括舌下神经移植技术、咬肌神经移植技术、耳大神经桥接修复技术、舌下神经与颈神经联合移植技术、神经旁路手术技术、颞肌转移修复技术、面神经鞘瘤等颅底肿瘤继发面瘫的处理技术、面瘫合并面瘫后遗症的处理技术等。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采用大量的手术彩图、患者面瘫评估的原始图片及专家点评,进一步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与参考价值,希望能让广大读者受益。目前虽然已经完稿,参与编写的所有作者都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以方便大家的查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只是列举了我们诊疗过的部分病例,既不能代表所有面瘫患者,也不能代表所有面瘫的诊治技术,专家点评也只代表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最后,让我们一起向所有接受我们治疗并在本书中为我们助力的患者表示感谢!
2023 年 6 月 16 日于上海
Copyright © 2022 中国医学著作网 医步(北京)医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02351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