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证医案撰写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坚持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主导,从需求分析到稿件形成,从采集、编撰到后续挖掘,所有资源和软件支撑的研究结果必须体现3个“真”:真是中医的;真是中医临证的;真是名老中医临证的。排除一切干扰、混淆、阉割、掩盖名老中医临证特点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2.创新性原则 名老中医的每个医案要有各自的特色和借鉴意义,有自己的创新亮点。这就要求编写者博览群书,研究其他名老中医的经典医案和写作特点,并设计出不同他人的自己的临证医案,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方法,这对读者的学习和借鉴会有很大的帮助。
3.个性化原则 中医医案的个性化是每例医案具有自身学术价值存在的立足点。因此,不能强求整齐划一。尤其是内容不能强求各医案的一致,在治疗方法、临床路径、临床用药、临证心得等方面,不可强求过分之统一,一定要有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甚至是允许相左方向的学术观点存在或有违常规的观点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术争鸣和学科进展。
4.规范化原则 中医医案的规范化应该是中医临证医案的最基础的重要原则,尤其是在医案的体例和格式方面应该严格遵守规范化。尤其要注意:①医案的基本要点要全面;②医案的基本构成要素要完整,③严防中医医案病历化或异化为西医医案(病历)。
二、临证医案撰写要求
1.临证医案的构成
(1)病证名:以中医病证名称为主,以《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朱文峰,王永炎,唐由之,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为标准,个别无法找到合适中医病证名称者,以主要症状为名。有西医明确诊断者,西医病名附后。
(2)病证概述:主诊者对本病证的独特认识、基本方(有相对固定的处方或协定处方者)及其加减。
(3)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居处环境),一诊、复诊(含二诊、三诊等)的主诉,就诊时间,主要症状,体征,中西医诊断结果,主诊者的治则治法、处方,及使用注意、煎服方法、特殊医嘱等。
(4)按语(医案分析):重点分析立法处方的思想和用药的独到之处,如药味加减的变化、剂量的变化,或煎煮法的变化及加用别的方法的特别用意。
2.临证医案的信息要点 为了能够全面、准确、详细地了解医案发生当时患者及主诊者的诊治信息,通常在医案编写时,一般要注意采集患者以下的信息要点和主诊信息要点。
(1)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其个体差异不同,因此用药不同、组方配伍不同。
(2)年龄:年龄关系到后人对处方用药的理解,相对而言,年老、年少者因其气已衰或气未盛而用药宜轻。
(3)婚姻状况:特别是独身、离异与鳏居的患者。
(4)职业特:别要考虑采矿、地质、建筑、装饰、演艺、计算机、海洋作业等职业是否与致病因素相关。
(5)居处环境:特别考虑移居、驻地的气候和环境与籍贯、民族、生活习惯的关系。
(6)发病时令:发病时令与疾病的发生、转归、预后密切相关。
(7)主诉及舌脉: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病程,舌、脉情况。
(8)诊断、治疗情况:初诊、复诊的中医诊断、治疗情况、疾病变化和转归情况。附加西医诊疗信息,如果患者病症的变化是由服用西药或使用现代疗法(如放疗、化疗等)引起的,更要明确记录。
(9)诊断、立法和处方:中医诊断的病、证名,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法则的确立和处方的组成。
(10)其他:使用注意、煎服方法、饮食起居的医嘱(有特别之处,则详细记录。属常规使用者,从略)。
(11)师承特点:师承特点是体现师承的关键所在,但必须与本案相关。
(12)经典诠释:经典诠释是本案中必须联系、融入的经典原文。
(13)思辨要点:主诊者见病、识病、断病、治病的思路及其思辨的重点,是按语构成的要素,要与医案整体信息一致,而又具有特点,这是全案精华所在。
三、临证医案的撰写内容
临证医案的撰写分为标题、提要、案体、按语 4个部分。
1.标题 以中医病证名称为标题。
2.提要 简单介绍本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情况、治疗效果,重点介绍主诊者对本病的认识、基本学术观点,主诊者的治疗特色和主诊者所用的代表方剂(有协定处方者列出)。主要包括:患者姓名(姓+某某),性别,年龄,职业,籍贯;主诉,脉象、舌象、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主要治疗措施、疗效等;本案临证思辨特点等。简而言之,提要即本案的导读,要求简明扼要,重点是概括出诊断、治疗(主方)、疗效和临证思辨特点,要对读者有吸引力,但无描述,无引文,必须特点突出,简明扼要,一针见血,不展开阐释。
3.案体 案体是陈述性的,应注重层次清晰、内容具体、叙述简洁、数据可靠。包括诊断、立法和处方。诊断以中医诊断为主,附列西医诊断,突出辨证论治的思辨过程及其特点;立法中要突出主诊者的治则治法特点和治疗重点;处方要采用规范的药物名称和计量单位,即尽量使用药典、教材使用的药名,尽量避免使用别名或民间习用的药名,处方剂量要清楚,特殊用法需要详细说明,有特殊医嘱者要一一列出。换而言之,案体是主诊者临证经验的提炼与升华,不仅要求资料翔实,而且要求具有中医药文化的品位(特色特点),有理、有法、有方、有药、有依据、有引文、有文采,但又必须做到要言不烦。撰写者必须精雕细刻,力争做到字字珠玑,给人启迪。初诊要求四诊资料齐全、辨证论治明确、理法方药严谨;复诊要求描述病情变化的实况,阐明临证思辨的方法,理清治疗方案调整的关键。
4.按语 按语是医案撰写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难写的部分,要熟练、准确地把握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解特别要对所选用药物的功能和彼此配伍的功能分析精准。要求与初诊、复诊所述紧密吻合,必须切中肯綮。如如何取舍四诊资料(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等),如何切入辨证纲领,如何把握病机,如何确定治则治法,如何组方用药等,应将处方用药和患者病证、病机、发病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主诊者综合运用理、法、方、药的特点,要侧重病因病机分析、方解、病情演变分析、调整方案分析、疗效分析,突出特点、重点即可,关键是归结本案临证思辨特点,如实体现主诊者的临证经验和独家心法,提示后人可思、可学之处,给读者临证以启迪。Copyright © 2022 中国医学著作网 医步(北京)医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02351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