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刘天舒,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肿瘤学教研室主任、肿瘤防治中心秘书长。兼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第七、第八届主任委员,上海区域和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长期给研究生和医院年轻医生进行临床流行病学中临床研究设计课程的教学。
近 5 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70 余篇,作为参与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 10 余篇,其中的一些成果不仅在 JCO、Nature、NEJM 等一些顶级杂志发表,更是改编了临床实践及指南。
作为副主编和参编著作包括:Oncology、《现代肿瘤学(第三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现代胃肠道肿瘤诊疗学》《临床肿瘤康复学》。
获奖与荣誉:专业奖项:2011 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 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和综合治疗,2017 年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合理用药先进个人,2019 年上海市教育成果一等奖,2019 年度(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社会荣誉:2017—2018 复旦大学三八红旗手,2019 年上海女医师协会“第三届最美女医师奖”,2020 年上海医师协会“杰出专科医师奖”,2020 年第四届“国之名医”奖,2022 年《医师报》颁发的“十大医学先锋专家”。
擅长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胆道肿瘤,胰腺癌),还有少见肿瘤,包括胃肠道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实体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的内科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研究经验,近年来,作为中心负责研究者参与临床新药研究,已参与百余项国际和国内的药物研究项目,涉及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道肿瘤等。
【临床育人,严谨求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刘天舒教授丨中山医院“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多年来,刘天舒老师帮助患者直面疾病,给予其“有温度”的治疗。作为一位已在医学事业上颇有建树的专家,她保持着作为医者、作为老师的初心,用自身的坚守和理想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面对患者时,她是带来生命希望的白衣天使;在面对学生时,她是严谨求实的好老师。
No.1临床育人 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在临床上,刘天舒老师十分重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她总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同时也告诉学生们,谈话绝不仅仅是走形式。“谈话时,我们首先要用最浅显的语言让病人了解疾病的走向。你的病在什么阶段,可能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会用哪些方法为你治疗。”
而在门诊和病房的教学过程中,刘天舒老师坚持每周查房指导学生们在临床工作上遇到的困难,细心纠正工作失误,并反复强调要多关怀患者,她相信医生只要真心为患者付出,患者一定能感觉得到。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刘天舒老师始终坚持的是——不让患者和家属感到绝望,因为信心也是很重要的治疗。学生们在临床工作中难免也会遇到情绪焦虑、甚至带着怨气的家属,或者有些病人把对病情的失望转变为对医生的失望。此时,刘天舒老师总是告诉她的学生们,“病人急,我们不能急。只要我们坚持正规、合理的治疗,相信病人一定会理解。”
图 刘老师在肿瘤大会上发言
No.3科研指导
“刘老师是我医学人生的榜样。科研汇报时的认真指导与建议、遇到困难时的全心帮助与支持、平素生活的关心与疼爱”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刘梦玲说道,“学识渊博、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正直豁达、真诚善良……刘老师的身上数不尽的优秀品质都深深感染着我”。
刘天舒老师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了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数十名,多名学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及“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在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有社会关怀、家国情怀的中青年科研拔尖人才,在肿瘤学科建设中带领青年人持续发力,取得卓越成果。科研指导方面,刘天舒老师定期开展课题组会,仔细听取工作进展汇报,指导实验设计、解读实验结果,还会邀请不同方向的基础学科教授参会,给予学生更全面细致的帮助。
图 刘老师在对外交流中给学生讲课
经典语录
关爱,用全部的真心,关爱你的病人。
医者只要真心为患者付出,患者一定能感觉得到。
来源:复旦医学生
(注:本微信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涉及版权方面的问题,请及时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
【国之名医】刘天舒教授荣获“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
2020年9月16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主办的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上线仪式暨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2020年度)在线上举行。本次学术活动共有366位杰出医生代表入选第四届国之名医系列榜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秘书长、肿瘤内科主任刘天舒教授荣获“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
刘天舒主任医师是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委员及理事。一线从事实体肿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疗工作20年余,是国内多个恶性肿瘤临床诊治指南制定的专家组成员。因关爱患者身心健康,获上海市“最美女医师奖"及“仁心医者“称号。既往及目前主持6项国家及省市级基金,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此外,刘天舒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倡导的多学科会诊模式在肠癌中的成功范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同时,刘天舒主任作为老师也非常注重对于医学人才临床思维的培养,“临床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循证医学教学体系的创建和实践”获得上海市教育成果一等奖。
来源:中山肿瘤内科
(注:本微信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涉及版权方面的问题,请及时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
【刘天舒|直面生死 心有所依】
1.艰辛创科
刘天舒1969年出生在上海,出于传统家庭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可,家人都希望她能成为一名医生。“我理科好,就遂了他们的愿,选择了读医。”但就在考入大学的一年后,她却发现自己想跳出这座白色巨塔。“那时正是改革开放不久,新事物频频出现,又涌现了一股出国潮,对学生群体的诱惑着实太多。而在当时,医生无论是工资还是别的待遇,相比别的职业并不很高。”
事实上,刘天舒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越到后来,越接触临床,她发现对医学渐渐萌生了爱意。“六年的大学生活,发现自己是个临床型人才。”刘天舒笑道。读研究生的时候,刘天舒的导师是中山医院内科主任王吉耀教授。“因为是英文班本科生,英文功底不错,王教授就给了我很多机会,跟在导师身边参加各种医学大会、当大会翻译,接触了很多国外的教授,很早就打开了眼界。”
进入中山医院已经有24年,前十年,她从大内科做起,1998年进到消化科当主治医生,直到2004年,来到了她事业上的分水岭。
“坦率说,中山医院之前并无肿瘤科。2002年上海纺织第三医院整建制划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为中山医院分部,那里有一个肿瘤科,医院希望有人能把分部肿瘤科管起来。我之前拿了WHO基金去比利时进修了半年,接触了肿瘤治疗,我又特别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所以最后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就这样,2004年,当时只有35岁的刘天舒,抱着一腔热情暂离了中山医院本部,去到分部开始了艰辛创科之路,现在看来,刘天舒可以说是中山医院肿瘤科的首批开拓者。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专业,对刘天舒来说,光要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学科任务就已经不易。而她当时秉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我有内科基础,当时国内肿瘤科发展又值上升阶段,肿瘤治疗方法开始慢慢多样化,我是踩准了步点。”
在分部苦心经营12年,回想起那时遇到的挫折、困境,刘天舒如今说起时终于能松一口气。“刚开始条件很艰苦,那边一共只有四五个医生,我这个空降兵和他们又不熟悉。病房里的病人大部分都是肿瘤中晚期,作为医生来说没有太大成就感。”陌生的团队,低质量的病人,各方面的难题,如洪水般涌到刘天舒跟前。
不过幸好,有总部的支持,慢慢地培训业务,逐渐获得病人和同行的信任,一点点把科室做大,刘天舒在这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肿瘤病人一般都是长期治疗,那我们就要保证治疗质量,不然病人就不会选择到我们这里来,所以从一开始,医疗质量就抓得很严格。”
刘天舒在分部所付出努力终究没有白费,病人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响,得到了社会和同行认可的同时,她的医术也同样得到了提升。
刘天舒的压力可想而知,“后期压力比前期还要大,从零到一容易,从一到十就很难。”在建立肿瘤科的过程中,越到后面,瓶颈期就越显现出来。受限于硬件、软件,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去做一些扩展性的工作有时很艰难。“我们是中山医院的医生,但有的病人却并不认同。”刘天舒仍记得当时的失落,委屈也好,困境也罢,她现在能坦然说出当时曾流下过的几次泪水。
刘天舒直言,她是依靠着团队挺过去的。“大家都很支持我,我们是一起同甘共苦(笑)。”那12年里,也曾有过不少颇具诱惑力的事业发展机会,她动摇过,但是最终没有放弃,她说,想再等等,想看看最后的结果。从她内心来说,她也不愿意扔下与她并肩作战的战友,以及视她为救星的患者。
“2016年1月,分部肿瘤科整建制搬到了中山医院总部,我们回家了。”
心中的大石头终于稳稳地落下,二十多年的从医经历真正坚定下她的从医之心,虽然慢热,却已经矢志不渝。“我会劝儿子将来也做一名医生。”刘天舒说。
2.直面死亡
正如刘天舒说的那样,肿瘤科大多是肿瘤中晚期的病人,换句话说,肿瘤医生是最直面生死的医生。
“死亡自然是每个人都会畏惧的,我常试着劝我的病人,但很难劝动他们,我也不善于劝人。”刘天舒非常直接地承认,她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心理疏导者。她也提到,除了对病人的心理疏导,对病人病情的预判不容忽视。“对于肿瘤科医生来说,预判是很重要的,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面对家属,她往往会把话说得很直白,毫不掩饰地把预期结果告诉他们。
刘天舒坦言,病人本身对于死亡的看法更是值得探讨。“有些病人很坦然。我们有个男病人,胃癌晚期了,但他总说自己很开心,给病区每个医生和护士都做了小卡片,上面一笔一划书写的文字积极向上,令人鼓舞。他把做小卡片当做每天的一个念想;还有一个病人,他给我看了明年的旅游计划,从一月到十二月全都排满了,但从我内心来说,我很难保证他是否能活到明年的今天。但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信念。我很敬佩这样的人,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能量。”
而对于大部分陷入绝望的病人,她则会劝他们,接受命运。“在接受命运之前,要看我们是否努力过。”在刘天舒的理解中,肿瘤这个疾病,可以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我们现在对抗敌人的方法确实多样化了,药物更多了,手术创伤也更小了,检测手段也帮助我们了解更细化,我们能够更好地排兵布阵。”她再次强调,治疗的策略很重要,放化疗和药物如何安排,这都是考验肿瘤科医生能力的问题。
刘天舒表示,除了一些新方法,中山医院肿瘤科现在的临床新药试验很多,差不多有二十多种(编著注:截止至采访日期)。而肿瘤病人的意识在改变,不是像过去那样排斥新药试验了,不少家属还会主动问医生,有没有新的临床试验。社会的观念在转变,大家都逐渐明白,接受临床试验是一个福音。
“我觉得,最终肿瘤是可以解决的,但必须分阶段解决,也不是所有肿瘤都能解决。”令刘天舒甚至很多肿瘤医生感到欣慰的是,人们如今看待疾病的观念在改变。但也有很多病人会经常问她,之前的治疗效果都不错,什么时候可以停止治疗。“这种心态并不好,其实病人应该有长期和肿瘤共存的准备,并且调整好心态。”
经历艰辛创科的磨砺,刘天舒直言现在的幸福感更加强烈。“空间更广阔,虽然压力大,但我一定有机会努力把事情做好。”
来源【晔问仁医】
编辑/晔问
作者:YW_ry219
(注:本微信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涉及版权方面的问题,请及时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
【图书推荐】
1.主编权威
本书第一主编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肿瘤学教研室主任、肿瘤防治中心秘书长刘天舒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委员等众多职务。
本书第二主编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周宇红教授,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放化疗学组副组长等众多职务。
本书第三主编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胃肠肿瘤亚专科主任崔越宏教授,兼任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胃癌专业委员会内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第一届青年理事会理事等众多职务。
2.作者重视
本书编委会高度重视图书编写工作,集合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的力量,请肿瘤专科培训医生将自己收治的32个案例,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还原了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循证思维及规范化的诊治过程。通过真实临床典型案例,可从多学科角度引导临床医生学习,在以后的临床工作道路上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培养综合的临床思维能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教授也特别重视本书,并为本书作序。
3.内容实用
本书每个病例包括临床病情、影像学检查、重要的治疗过程及转归等基本信息,并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做了精彩的点评。内容涵盖临床肿瘤学新进展、新技术、新理念,涉及肿瘤内外科诊治、放疗进展、分子病理检测、肿瘤功能影像、肿瘤临床研究、肿瘤指南解读等。
4.意义重大
肿瘤内科疾病备受社会关注,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理的32例临床典型案例,让广大读者深入系统了解肿瘤内科疾病的相关情况,在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促进学科发展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书序言】
近年来肿瘤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无论是肿瘤的基础研究、转化研究还是基于肿瘤的生物学、免疫学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针对恶性肿瘤的精准、免疫联合序贯综合治疗的实践和探索,使原来认为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变为部分可治甚至治愈。在新型药物不断问世和新的治疗理念下,典型并具代表性的治愈案例、获得治疗的疑难案例日益增多,使很多晚期肿瘤患者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在此呈现的这本病案集是由我们肿瘤防治中心的新生力量——肿瘤专科培训医生们从临床实践出发,将他们经治的典型的、疑难的或危重的案例收集并整理成册,再经由长期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多学科团队精英的指导与知识的凝练而成。通过这些案例完整展示循证思维及规范化的诊治过程。此案例集共展示了 32 例在我院接受诊治的病例,覆盖胸部肿瘤、胃肠道肿瘤及肝胆肿瘤等常见瘤种,同时也收集了软组织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等具有我院诊治特色的少见疾病类型。这其中有的是参加新型药物临床试验的,也有的是疑难罕见的肿瘤。这些病案的诊治过程体现了临床医生在遵循临床研究证据和指南框架下进行个体化治疗的智慧,尽最大努力探寻,给患者延长生存的机会。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病理学帮助医生从形态上识别肿瘤的来源及恶性程度的高低,而新型的分子检测技术则帮助医生在分子层面和基因层面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确立肿瘤的分子分型,并能精准地判断肿瘤的预后,从而开启了现代肿瘤精准和免疫治疗之路。本书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依据基因检测的精准结果选用敏感有突变的新一代分子靶向药物或是免疫药物或是联合用药,以此获得了持久的疗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耐药性,其中更有一些是疑难重症案例,最终也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结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一家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展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治的工作,有着丰富的病例资源,具备一流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人员。在对年轻医生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诊治的跨学科理念,肿瘤诊治中既要遵循规范和指南,又要具备创新和突破思维。本书收集的 32 例成功案例,反映了他们所具备的扎实的现代肿瘤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了一系列恶性肿瘤的诊治规范和指南,又善于思考,结合个体化案例敢于突破创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切为了病人”生命至上的中山精神。通过他们的知识、技术、智慧、医德挽救了原本被认为不可治的这些晚期肿瘤患者。愿本书所提供的案例能给国内临床肿瘤学专业医生在肿瘤诊治实践中带去分享和参考,以拓展视野,治愈更多的疑难危重的晚期肿瘤患者。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2022 年 5 月
序言作者简介
樊嘉,肝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劳模、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从事肝肿瘤外科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三十余年,至今个人已完成各类复杂肝癌切除手术近 9700 余例,成功实施肝脏移植 2700 余例;首创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模式治疗技术;提出肝癌肝移植“复旦标准”和移植后转移复发防治综合策略;系统解析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建立了肝癌早期诊断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并实现临床转化,开发了世界首个 miRNA 肝癌早期分子诊断试剂盒并在临床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肝癌患者早期诊断率。系列成就为确立我国肝癌临床及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书前言】
随着国内外肿瘤学专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肿瘤的诊治也日新月异。未来,肿瘤学专业的发展将会更加蓬勃,创新药物的研发、创新技术的涌现都将对整个肿瘤学专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肿瘤患者的诊治同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要整合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放射治疗科及其他如病理、影像、核医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如何将肿瘤学最新进展融入具体临床实践过程,如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综合应用多学科体系知识,是肿瘤学专业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一家国家大型综合性医院,收治的肿瘤患者不仅来自全国各地,同时也是具有相当的疑难危重的挑战。在这些处理疑难重症肿瘤患者的过程中,肿瘤相关学科通力协作,不仅贯彻了循证思维的原则,也体现了技术创新及全程管理的服务理念。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我和同事一直有个想法,要将我们这些经典的案例整理成册,可以让更多的同行以及年轻的医生了解和指导我们的工作,也让我们自己不断进行反思和审视。由此,我们集合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的力量,请肿瘤专科培训医生将自己收治的案例,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还原了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循证思维及规范化的诊治过程。
本书每个病例包括临床病情、影像学检查、重要的治疗过程及转归等基本信息,并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做了精彩的点评。内容涵盖临床肿瘤学新进展、新技术、新理念,涉及肿瘤内外科诊治、放疗进展、分子病理检测、肿瘤功能影像、肿瘤临床研究、肿瘤指南解读等。本书内容不仅适合肿瘤内科医生,也适合肿瘤外科、肿瘤放射治疗科等从事肿瘤学专业的临床医生及医学院校学生阅读。我们希望本书能对肿瘤学临床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真实临床典型案例,从多学科角度引导临床医生学习,在以后的临床工作道路上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培养综合的临床思维能力。本书的编写及顺利出版首先感谢本书的编写组,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肝肿瘤内科、呼吸科、介入治疗科、放射治疗科的同事,他们的辛劳付出,才使得本病例集精彩纷呈。在此感谢本书所有作者的热情支持,感谢所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极大帮助的同事和朋友。同时也感谢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给予我们的出版帮助。最后,衷心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为本书作序。
愿本书伴随我们与各位同行在肿瘤学诊治和研究领域不断交流和提高!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肿瘤学教研室主任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胸部肿瘤
病例1 PD-L1阴性晚期肺鳞癌伴肺结核一线免疫治疗
病例2 晚期肺鳞癌一线免疫单药治疗长期生存
病例3 晚期肺鳞癌二线免疫治疗假性进展
病例4 晚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免疫治疗
病例5 晚期肺腺癌二线免疫治疗
病例6 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病例7 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
第二章 胃肠道肿瘤
病例8 晚期直肠癌多线治疗失败后局部介入联合系统治疗
病例9 进展期贲门恶性肿瘤局部介入联合化疗
病例10 年轻患者RAS野生型肠癌一线治疗
病例11 HER2阳性晚期胃癌治疗
病例12 MET扩增胃癌一线靶向联合化疗
病例13 dMMR合并PIK3CA突变肠癌免疫治疗
病例14 dMMR晚期肠癌综合治疗
病例15 HER2阳性晚期肠癌抗HER2治疗
第三章 肝胆肿瘤
病例16 反复复发肝内胆管细胞癌综合治疗
病例17 肝细胞癌序贯靶向联合免疫治疗
病例18 肝细胞癌肺转移免疫单药治疗
病例19 肝细胞癌门脉主干癌栓转化切除
病例20 肝细胞肝癌门脉主干癌栓介入联合靶向及免疫综合治疗
第四章 软组织肿瘤及其他少见肿瘤
病例21 NGS指导下肝脏肉瘤样癌治疗
病例22 基于基因检测的平滑肌肉瘤精准治疗
病例23 心脏血管肉瘤一线治疗
病例24 晚期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综合治疗
病例25 晚期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综合治疗
病例26 MEN1合并3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病例27 林奇综合征诊疗
第五章 抗肿瘤治疗不良反应及其他
病例28 肝细胞癌综合治疗后免疫相关肝脏毒性
病例29 食管癌免疫治疗相关性肝炎及肺炎
病例3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发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病例31 心肾功能不全的晚期肠癌患者的抗肿瘤治疗策略
病例32 急性肠梗阻起病的晚期结肠癌综合治疗
欢迎广大医学专家参与编写《中国临床案例系列精品丛书》
汇总临床典型病例 编写出版精品图书
实用性•权威性•代表作
名院•名科•名医•名著
热线电话:13803336422(同微信)
邮箱:cuizhijun1972@163.com
登录医学图书商城
订购精品医学图书
Copyright © 2022 中国医学著作网 医步(北京)医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023519号-2